如果歲月神偷不是拿了外國的奬,播放的戲院會原定由數間變數現在的數十間嗎 ? 另外,觀眾走入場是因為被電影的戲情、或角色、或演員、或導演所吸引,還是因為得奬的關係 ? 不用問,大家也心知肚明。
傳媒或者觀眾看過了,說是香港精神...又是什麼保育電影,在我看來好像有點誇張。電影,其實只是導演的回憶。不過沒有問題,電影的閱讀,從來也是言者無心,聽者有意,沒有對與錯。只是,連一套電影也抱著抽水的心態的政府、或有關人士,是否有點兒哪過呢。
電影戲情其實是老套的,但沒所謂,能感動別人就可以了。
香港人看戲,為什麼總是這麼功利主義,因為拿了一個連自己也不知的奬就入場看。看完後說很好睇,跟著什麼什麼感人一大篇幅.........其實香港好戲不少,請給多一點機會香港電影,很多看過後,也會是有數不盡讚美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